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-滚球平台

图片

广州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,着力增进民生福祉

  • 听全文
  • 2021-06-29
  • 来源:广州日报
  • 分享到
  • -

让幸福广州成色更足品质更高

  学党史·悟思想·办实事·开新局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广州打造美丽宜居幸福国际大都市

  城市更新:

  分步推进183条城中村、422个旧街区、306个旧厂房改造任务,协同推进541个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、11个物流园区转型升级,以及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转型疏解。

  生态环保:

  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,建设城在水边、山在城中、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;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污染治理由综合治理、标本兼治向精准施策、重在治本转变。

  民生实事:

  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市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,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,到2025年,每千人口执业(助理)医师数达4人。

  6月25日,广州首座珠江两岸人行桥正式定名“海心桥”并开通,成为广州新地标。立于桥上,广州现代风貌的珠江新城和自然风貌的母亲河珠江一览无余。从此,城市多了一个新景观,市民多了一处休闲之所,而珠江两岸慢行交通的互联互通,整体提升了花城广场、海心沙、二沙岛、广州塔等区域的环境品质。这正是广州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,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。

  2018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提出,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,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。

  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,广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行。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提出“六个之城”目标定位,其中之一就是“品质之城”。《纲要》展望未来,人民生活更加美好,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,幸福广州品质更高,人的全面发展、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。

  以人为本

  十余年持续推进民生实事

  城,所以盛民也。民,乃城之本也。古往今来,城市建设的初衷与最终依归都是为了人。一座城市的建设、发展与治理水平,关乎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与安全感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,生活过得好不好,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。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、反映强烈、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,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,把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社保、住房、养老、食品安全、生态环境、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,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
  品质之城,以人为本。6月23日,2022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第一轮“海选”工作正式启动。市民可以围绕自己最关心的“急难愁盼”民生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。而最终的结果将成为2022年民生工作的重点。广州从2010年启动民生实事工作,至今已坚持了十多年。从最初的“政府配餐”到“市民点餐”,制度不断完善;从旧楼加装电梯到垃圾分类推进,从长者食堂到儿童乐园,从推广农村一元钱看病到教育均等化,一年年推进,一件件解决,不仅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,也提升着城市活力与吸引力。

 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展望未来,我们看到,《纲要》提出,收入增速和GDP增长基本同步;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;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;2025年,人均预期寿命达83岁……这一个个具体的数字,是城市的民生温度,更是幸福底色。

  生态为美

  将碧道打造为湾区名片

  周末,和家人一起到海珠湿地碧道赏花,约三五好友到增江碧道野营,已成为不少市民亲近大自然、休闲娱乐的首选。广州将绿道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改善、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,不断为市民呈现更多绿意与诗意。这也正是广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、建设美丽广州的具体实践。

  6月17日,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获悉,《广州市碧道总体规划和实施》项目从全球4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2021年WLA世界景观建筑大奖的“建成类-城市空间”奖(Honourable Mention)。

  《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(2019~2035年)》提出,到2035年全市建成碧道2000公里的目标,实现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水草丰美、白鹭成群”的美好愿景,“广州碧道”品牌已成为大湾区靓丽名片。

  除了大手笔的碧道建设之外,广州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,河长制、湖长制、林长制压实了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保护责任。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;“云道”架起一道空中走廊,串联起自然山水和城市公园;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并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,广州蓝、广州虹不时刷屏朋友圈;全市19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,天河车陂涌时隔40年重现夜晚流萤飞舞的景象。

  精细为要

  让城市有品质更有温度

  城市的发展不是无限的,受到空间、资源的诸多限制。品质之城,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精品化,更在于城市治理的精细化。

  2018年10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时提出,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,不急功近利,不大拆大建。要突出地方特色,注重人居环境改善,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“绣花”功夫,注重文明传承、文化延续,让城市留下记忆,让人们记住乡愁。

  广州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近年来,广州大力推行城市更新、三旧改造,永庆坊、北京路、海珠广场,新河浦、荔湾、海珠的老旧小区、老厂房,在微改造后,让旧日风光重现,并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活力,一批批新的旅游“打卡点”相继形成,不仅解决了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,公共配套不足等问题,改善了生产条件、环境风貌、城市品质,也成功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,走出了一条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之路。

  细处着眼,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幸福,正是广州城市更新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这种管理上的精细,还体现在更干净整洁的城中村环境,体现在共享单车的有序管理,体现在肉菜市场、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母婴室中。细微之处的小改善带来了人居环境和生活体验的大改观。

  未来的广州,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,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,加强城市广场、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管理,让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有序,让公共设施更完备。城市有品质,也更有温度。

  文化为根

 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

 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提升文化品质,用文化塑造城市之魂。

  6月20日,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时刻,修缮一新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全新亮相。广州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,红色资源丰富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改扩建,正是广州利用红色资源、赓续红色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、弘扬红色文化的典型范例。到2025年,广州将全面建成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我们要“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,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,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”。

 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近年来,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筑牢信仰基石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全力打响红色文化、岭南文化、海丝文化、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,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,丰富公共文化供给,壮大文化产业发展,建设文明广州,文化成为推动广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
  2021年元旦之际,广州接连印发了两个与文化相关的重磅文件:《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专项规划(2020-2035年)》和《广州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动计划(2021—2023)》。前者关注“宜居宜业”,后者聚焦“宜游”。两个文件,为广州文化进一步发展绘就蓝图,也体现出广州在文化建设上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的坚定决心。

  共建为基

  市民是城市品质最佳评判员

  “我是党员我先来!”自广州报告本轮疫情本土确诊病例以来,广州掀起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。无数党员冲锋在抗疫最前线,顶着酷暑暴雨连续作战。在社区、医院、车站、机场的各个关口,都能看到党员的身影,都有党旗高高飘扬。这正是广州近年来优化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“令行禁止、有呼必应”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成果体现。

  2018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,寄语广东在四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,其中一个就是要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。

  城市品质,与社会治理效能息息相关。“广州街坊”守护平安广州、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、“民主协商一事一议”……广州大力推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行动,以党建强基础、固根本,以良法促发展、保善治,推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,加快形成社会治理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良好局面。

  城市品质好不好,市民是最佳的评判员。提升城市品质,市民是最好的参与者。要尊重群众意见,让他们有发声的渠道,有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。不仅发动本地市民,更要持续发挥出大量来穗人员的力量,让他们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。

  品质之城,成就美好生活。一切的美好生活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。按照世界银行标准,广州已迈入高收入城市之列。这也正是广州打造品质之城的底气所在。

相关附件
相关新闻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-
关注 · 广州政府网